分类是自然科学乃至社会科学研究中的基本逻辑方法,是研究数学问题时经常使用的数学思想方法,要正确的对事物进行分类,通常应从所研究的具体问题出发,选择恰当的分类标准,然后根据对象的属性,把它们不重不漏的划分为若干类别,划分只是手段,分类研究才是目的。它的研究的基本方向是分,但“分”与“合”既是矛盾的对立面,有是矛盾的统一体。这样,有“分”有“合”,先“分”后“合”不仅是分类与整合思想解决数学问题的主要过程,也是分类与整合思想的本质属性。
高中数学将分类与整合思想的考查放在了比较重要的位置,主要以解答题的形式出现.要求考生明确何种问题需要分类,如何分类,分类后如何研究,最后如何整合.考查的主要题型是含有字母参数的数学问题。下面以引发分类讨论的不同渊源进行分类解析.
1.由数学概念引起的讨论.如绝对值的定义、二次函数的定义、直线与平面所成的角、直线的倾斜角等.
例1 函数在上有最大值,求实数的取值范围.
分析:此函数的类型不确定,需要分类讨论. 当时,是一次函数且单调递增;当时, 是二次函数,单调性与的取值有关,需要继续分类.用配方法或导数求二次函数的最值.
解: (1)当时,在上为单调增函数,最大值为,满足题意.
(2)当时,函数,其对称轴为.①当时,在上为单调增函数,最大值为,满足题意;②当时,当即时,在上为单调增函数,最大值为,满足题意.
综上所述:当时,函数在上有最大值.
点评:在该题的分类讨论中,有两个层次,第一层是确定函数类型,即是一次函数还是二次函数.第二层是二次函数的开口方向,即开口向上还是向下.由于每一类中的都符合题意,所以整合时,把每一类型中的范围取并集,得到最终答案.
变式练习1. 已知等比数列中,分别是某等差数列的第5项,第3项,第2项,且,公比;设,求数列的前n项和.
2. 由数学运算要求引起的分类讨论.如除法运算中除数不为零、偶次方根为非负、对数中真数与底数的要求、不等式中两边同乘以一个正数、负数对不等号方向的影响等.
例2 设函数,若对于任意的都有成立,求实数的值为.
分析:对于任意的都有恒成立求参数的范围问题,可将参数分离出来.在分离时,需要对等于零, 为正, 为负分别进行.分离出之后,通过求导研究不等式右边关于的函数,判断其单调性并求出其最值.
当 即时,≥0可化为:,设,则, 所以 在区间上单调递增,在区间上单调递减,因此,从而≥4;
当x<0 即时,≥0可化为,, 在区间上单调递增,因此,从而≤4,综上所述得=4.
点评:本题是不等式恒成立问题,需要将参数分离出来,转化为研究函数的最值.在分离参数时,需要在不等式的两边同乘以式子.根据不等式的运算性质,需要明确所乘式子的符号,所以要对是否为零及其符号进行分类讨论.由于是对自变量展开讨论,所以在整合时,要把的三个范围取交集.
3. 由函数的性质及定理、公式的限制引起的分类讨论
(Ⅱ)当是等比数列时,甲同学说:一定是等比数列;乙同学说:一定不是等比数列,你认为他们的说法是否正确?为什么?
分析: 在(Ⅰ)中,欲求数列的前n项和,需要研究该数列的性质.由发现该数列为等比数列,但求和时要注意前项和公式的选择即对公比进行讨论. 在(Ⅱ)中,需要由的性质进一步研究的性质,对其是否为等比数列作出判断.
(II)甲、乙两个同学的说法都不正确,理由如下: 设的公比为,则又…是以1为首项,为公比的等比数列, …是以a为首项,为公比的等比数列, 即为: .当时,是等比数列;当时,不是等比数列.
注:该问亦可以用举特例的办法进行判断.
点评:该题两问的解答中都对公比进行了讨论.第一问中,讨论的渊源是公比不同, 等比数列前项和公式形式不同.第二问中讨论的原因是, 的公比取值不同, 的性质不同.
4. 由图形的不确定性引起的分类讨论
例4 设为椭圆的两个焦点,P是椭圆上的一点. 已知是一个直角三角形的三个顶点,且 ,求 的值.
分析:本题考查圆锥曲线的性质.因为是一直角三角形的三顶点,且,则直角顶点有两种可能性:点或点,故有两解.
②若为直角,则|F1F2|2=|PF1|2+|PF2|2,得,,故 .
变式练习4. 设一双曲线的两条渐近线方程为,此双曲线的离心率为 .
5. 由参数的变化引起的分类讨论.某些含参数的问题,由于参数的取值不同会导致所得结果不同,或者由于不同的参数值要运用不同的求解或证明方法.
例5 设是的一个极值点,求与的关系式(用表示)并求的单调区间.
分析:该题是一个非基本初等函数的单调性问题,考虑用导数解决,所以先对求导,再得与的关系式.求得导函数的零点时,注意两个零点的大小对单调区间的影响.
解: ,由得
∴ ,
.
令得 .由于是的极值点,故,即.
点评:在综合问题中对参数分类讨论的考查,是分类讨论思想考查的重要形式之一.对参数的分类,要注意遵循分类讨论的基本原则:科学合理,不重不漏.
6. 其它需要进行分类讨论的问题.譬如排列组合问题、实际应用问题等
例6 某车间有10名工人,其中4人仅会车工,3人仅会钳工,另外 三人车工钳工都会,现需选出6人完成一件工作,需要车工、钳工各3人,问有 种选派方案?
解析:如果先考虑钳工,因有6人会钳工,故有种选法,但此时不清楚选出的钳工中有几个是车钳工都会的,因此也不清楚余下的七人中有多少人会车工,因此在选车工时,就无法确定是从7人中选,还是从六人、五人或四人中选.同样,如果先考虑车工也会遇到同样的问题.因此需对全能工人被选的人数进行分类:(1)选出的6人中不含全能工人,共有种不同选法;(2)选出的6人中含有一名全能工人共有种不同选法;(3)选出的6人中含2名全能工人共有种不同选法;(4)选出的6人中含有3名全能工人共有种不同选法.所以共有+++=种选派方案.
点评:分类讨论是解决排列组合问题中最常用的思想方法之一.在进行分类时,要注意选择最恰当的标准,使得所分的类尽量少.一般选择数量较少的那一种元素进行分类.
【命题预测】
分类讨论的思想在高考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,应用它求解能减少思维时间、提高书写的逻辑性和条理性,此类试题在高考试卷中的比例,总体上有逐年增加的趋势,这种趋势产生的根本原因是:分类讨论题往往覆盖知识点较多,有利于考查学生掌握的知识面;解分类讨论题需要学生有一定的分析能力,具有一定的逻辑划分思想和技巧,及较好的思维概括性,有利于对学生能力的考查;试卷中占有一定比例的分类讨论题,有利于拉开考生得分的距离,实现高考的选拔的目标。因此,分类讨论思想也仍然是高考命题的热点思想,在客观题中会有简单的体现,解答题中将有中档或中档偏上的试题,其求解思路直接依赖于分类讨论。
【解题策略】
在高考中,应用分类讨论思想解题时要明确引起讨论的原因,归纳起来一般有:
(1)概念型:涉及的数学概念是分类讨论的,如绝对值、直线的斜率等;
(2)性质型:运用的数学定理、公式、或运算性质、法则是分类给出的;如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的公式、数列的前n项和与通项的关系式;
(3)运算型:涉及的数学运算要求分类讨论,如除法中的除数、不等号的方向等;
(4)几何型:涉及的图形具有不确定性,如形状、位置等;
(5)含参型:求解的数学问题中含有参变量,如含参函数、方程、不等式等;
(6)化归型:有的数学问题较复杂或非常规,分类解决简捷,如排列、组合实际问题等;
运用分类讨论思想解题的基本步骤:
(1)明确讨论的对象和讨论的范围(全域);
(2)确定统一的分类标准,进行合理的分类;
(3)逐步讨论(必要时还得进行多级分类);
(4)总结概括,得出结论;
简化分类讨论的常用策略:消去参数、整体换元、反客为主、补集分析、整体变形、借助图解。这是分类讨论思想应用的更高境界。